同学们,上午好,我是助教粒粒。
从上周二开始,我们已经正式开始了岩茶的内容。
课程中,涉及了一些茶诗。
不少同学之后在班级里,提到对于这些茶诗还存有疑惑。
因为课上时间不太够,所以多杰老师就在【多读茶诗】专栏单独辟文,和大家聊聊咯。
既是为答疑,也是与咱们课上内容做一些呼应。
这一次,多杰老师要和咱们聊的这首茶诗,是徐夤的《尚书惠蜡面茶》。
这首茶诗,与武夷茶区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?一起来看看吧!
原文
尚书惠蜡面茶
唐.徐夤
武夷春暖月初圆,采摘新芽献地仙。
飞鹊印成香蜡片,啼猿溪走木兰船。
金槽和碾沉香末,冰碗轻涵翠缕烟。
分赠恩深知最异,晚铛宜煮北山泉。
正文
很多名人,都写过茶诗。
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。
曾巩、苏轼、欧阳修。
不胜枚举,少费笔墨。
这些大咖笔下的茶,如同被明星代言一样,身价倍增。
像李白写的仙人掌茶,白居易喜欢的蜀茶,欧阳修最爱的双井茶……
但历代茶诗的作者中,更多的则是名气不大的文人墨客。
名人写茶诗,茶因人而闻名天下。
常人写茶诗,人因茶而流芳千古。
本首茶诗的作者徐夤,就属于后者。
若不是这首茶诗,如今可能真的没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位诗人了。《全唐诗·卷七百八》中记载:
乾宁,是唐昭宗的年号。
唐昭宗,是李唐王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。
换句话说,徐夤考上公务员的时候,唐王朝已经风雨飘摇。
果然,徐夤“上班”不久,唐王朝彻底“倒闭”了。
由于徐夤是福建人,随即他便转归故乡,加入了王审知的政治阵营。
王审知何许人也?
他的五代十国期间,闽国的的开国之君。
由于王审知在位期间,对于福建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,颇受后世赞誉。
时至今日,福建、台湾地区仍有地方供奉王审知,并尊其为“开闽圣王”。
但徐夤在闽国,干的并不开心,没多久就又辞职了。
关于徐夤辞职的原因,史料中留下八个字:
说白了:不尊重我,必须辞职!
离开政坛的徐夤,过起了隐居延寿溪的生活,可谓是鱼如得水。
在徐夤的诗歌中,处处透露着生活的情趣。
比如专门歌咏花花草草的题材,有《梅花》、《菊花》、《草木》、《松》、《竹》、《牡丹花两首》、《忆牡丹》、《惜牡丹》等。
专门歌咏小动物的题材,有《鸡》、《龟》、《鹰》、《双鹭》、《鹧鸪》、《蝴蝶》、《宫莺》、《白鸽》等。
看着这些诗歌,我真是由衷的感觉,徐夤退出职场就对了。
文艺青年,在职场中一般都不愉快。
这件事,千百年来都没变呀!
《全唐诗》中,共收录徐夤诗歌四卷,数量并不算少。
但在盛产诗人的唐代,徐夤真的数不上名次。
真正让他流芳后世的则是这首茶诗——《尚书惠蜡面茶》。
这首茶诗的意义何在?
我们慢慢拆解。
老规矩,先从题目讲起。
显而易见,这是一首典型的“答谢题”茶诗。
徐夤毕竟混迹政坛多年,身边的朋友多是达官显贵。
这位尚书大人送来了“蜡面茶”,诗人喝过之后写诗以示感谢。
写这种诗,就像发朋友圈。
可以很敷衍,也可以很走心。
徐夤写的走心,也就以此诗成名。
先说一下,蜡面茶究竟是何方神圣。
南唐保大三年(公元945),南唐俘获闽国王审知之子王延政,得到了重要的茶区建安。
次年春天二月,就命令建安开始贡茶。
《南唐书》卷二《嗣主传》中记载:
唐代,以阳羡茶为尊。
唐宋交替间,连贡茶也发生了变化。
产自福建的京铤蜡茶,取代了阳羡茶的至尊地位。
而这里讲的蜡茶,就是徐夤收到的“蜡面茶”。
徐夤本就是闽国故臣,能收到这里的特产“蜡面茶”在情理之中。
关于“蜡茶”名字的由来,《演繁露续集》卷五《蜡茶》中记载道:
原来这种茶点出的茶汤,汤感粘稠,似融化后的蜡水,因此而得名“蜡茶”。
后世也有记载写作“腊茶”,其实是一种误传,已经失去了其本意。
下面,我们来读正文。
前两句,写的是产地。
蜡面茶,产自闽国的建安,这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记载。
闽国大了,建安也不算小。
徐夤的可贵之处,是将这款茶的产地进一步具体化了。
没错,就是如今的茶叶重镇——武夷山。
所谓“武夷春暖月初圆”一句,把地点、季节、时间都说明白了。
地点,是武夷山。
季节,是初春。
时间,也可以推算。
武夷山可以制作春茶,大致要在阴历三月份左右。
既然是“月初圆”,那就是十五日前后。
由此可见,唐末武夷山制茶应是在农历三月十五日之后。
这个时节忙着“采摘新芽”,再赠予“地仙”。
谁是地仙?
我无从考证。
爱茶之人,得饮好茶,估计都能立地成仙吧。
不知各位爱茶人,是否同意呢?
三四两句,写的是造型。
唐代流行的是蒸青茶饼,因此诗中才称“蜡面茶”为“香蜡片”。
而且造型精美,上面还印有“飞鹊”的图案。
这种工艺到宋代,得以发扬光大,最终形成了“北苑贡茶”。
到那时,只是将文艺的“飞鹊”换成富贵的“龙凤”就是了。
至于“啼猿溪走木兰船”一句,颇有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之意。
所描述的场景,正是制成的“蜡面茶”走出武夷山的山川河曲,运往爱茶人手中的场景。
五六两句,写的是喝茶。
当时的饮法,与今天颇为不同。
别看蜡面茶是武夷茶,可完全不是用工夫泡法。
因为是蒸青茶饼,所以喝的时候要用到“金槽”。
茶汤入“冰碗”,渐起“翠缕烟”。
要不是醉心茶事的人,写不出这种走心词句。
最后两句,写的是感情。
蜡面茶后来能取代阳羡茶,可见其贵重与珍稀。
这里的“分赠”,与白居易《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》中的“分张”同义。
如今已是闲云野鹤的徐夤,仍能收到尚书“分赠”的“香蜡片”。
友情之深,可见一斑。
“晚铛宜煮北山泉”,涉及到了茶器与用水。
选一款茶器,加之以好水,认真烹煎品饮。
只有这样,方才不辜负这杯好茶,
只有这样,方才不辜负这份心意。
徐夤这首《尚书惠蜡面茶》,对于武夷茶区意义非凡。
这是武夷山,第一次以茶区身份出现在文献当中。
之前关于“武夷茶区”的记载,不能说没有,但非常模棱两可。
南朝文学家江淹,曾在《江文通集》中这样写武夷山:
有学者认为,文中的“珍木灵草”指的就是茶。
当然有这种可能,但也有可能代指其他植物。
凭这点就说,“珍木灵草”是关于“武夷茶”的记载,太牵强了。
唐代孙樵《送茶与焦刑部书》,也是被武夷山地区高频引用的一条文献。其中记载道:
题目里倒是明确提出,文字的主题是茶。但也只写了“建阳丹山碧水”,没有明确提出是武夷山。
硬说《送茶与焦刑部书》记录的是武夷茶史,也没什么依据。
引用文献,似是对历史的尊重。
曲解文献,实是对历史的不敬。
对不起,又得罪人了。
徐夤这首茶诗,写于唐末或五代十国期间。
武夷茶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,也就应从这首茶诗算起。
前后相加,也有一千余年了。
武夷山,是货真价实的老茶区。
但同时要说明的问题是,徐夤笔下的“蜡面茶”,是一种蒸青绿茶饼。
不管从制法、造型还是品饮方式,都与如今的武夷岩茶毫不相关。
明知这是句扫兴的话,但我还是不得不说。
武夷岩茶,是武夷茶的一部分。
武夷茶,却不止武夷茶一种。
武夷茶的历史,不能都算作是岩茶的历史。
武夷茶的荣誉,不能都算作是岩茶的荣誉。
现在动辄就要说:武夷岩茶,传承千年。
这其实是在偷换概念。
武夷茶区,历史已有上千年。
武夷岩茶,历史只有三百年。
说来也巧!
第一次记录武夷茶区的文献,是唐代徐夤先生的茶诗《尚书惠蜡面茶》。
第一次记录武夷岩茶的文献,是清代超全和尚的茶诗《武夷茶歌》。
茶诗,既具有文学价值,又具有史料价值。
关于《武夷茶歌》,我另撰文讲解。
总之,学习武夷茶,不读茶诗恐怕是不行喽!
其实何止武夷茶,茶诗是历史中国茶文化的一把金钥匙。
认真研读茶诗,该是每一位习茶人的必修课